《吃馬鈴薯的人》:窮苦不喪志 梵谷內心世界的樣貌
梵谷藝術生涯中第一幅主要的作品,就是《吃馬鈴薯的人》(The Potato Eaters),此畫創作於1885年,畫中描述農民的生活,樸實單純,懷著強烈的人道精神。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說過:人的活動即是勞動。勞動是自我實現的過程,勞動具有創造性,它本身就是目的。
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繪畫特色是用色較陰暗,描繪主題主要是農民以及他們的農務。1886年,當他到了巴黎後,他開始熟悉許多當時新的藝術表現形式,尤其對日本浮世繪的作品更感興趣,於是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了全然的改變, 題材轉向花卉、巴黎景物、人像畫及自畫像。到了亞耳之後,梵谷畫了很多色彩明亮、生動、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;尤其在高更(Paul Gauguin)抵達亞耳之後,他的作品明顯受到高更所提倡的綜合主義影響,即造型簡化,少用混色。高更在某程度上啟蒙了梵谷,但可惜的亦是他把梵谷推至懸崖邊陲,最後更釀成無以彌補的傷痛。
梵谷與高更,雖是友誼容不下,但在藝術歷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……
《麥田群鴉》:絕筆之作
梵谷為了成為畫家,努力達成夢想,確實下了不少苦功,亦走了很多的艱苦路。他吃不飽、睡不好、穿不暖、身心俱疲。梵谷在他死前的一段時間依然不停地創作。在他的作品中,也有很多自畫像,可能亦是一種精神的呈現,為自己賦予一種存在價值,就像我們現在的selfie自拍一樣。
人的命運,實在有太多的偶然及無奈,可能只有死,才令他的作品耀眼於人前。
《麥田群鴉》那幅畫是梵谷去世前幾周的作品,是他最著名的畫作之一,一般認為這是他的絕筆之作。畫中展現的風很大,烏雲密佈,漫天群鴉,沒有出路,似是絕境,彷彿埋下他向這個世界說「不」的伏線。他選擇的顏色亦暗示他已找不到光明的前路。而麥田是梵谷最愛的創作題材之一。
一下畫破長空的槍聲「Bang」,群鴉亂舞,這一槍,帶走了他一生的孤獨。
他曾說過:「在世上有所作為,就必須自我死掉……人生在世,並不僅僅為了生活幸福,是要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……超越幾乎所有人一生跋涉的平庸。」他在1890年7月某日傍晚散步時自殺。
他的死,至今仍是一個謎,信仰與藝術,兩者都救不了梵谷,這是何等的無奈。哲學家沙特說過:人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中會感到疏離,而這種疏離感會引向絕望……
梵谷的一生,就正如畢卡索所言:「這人如不是一位瘋子,就是我們當中最出色的。」法國神學家及哲學家帕斯卡亦說過的一句話:「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,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。」可圈可點。
人們說他瘋了,他亦只好瘋了,況且他也不再在乎。
因為這個世界給他的感覺太強烈,他已無處可逃,只得消失。那轟然一響,Bang!群鴉也作鳥獸散,傾刻間,一切又回歸沉寂。但他對後世的藝術發展,影響卻未有一刻靜止過,並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,為後來的野獸派主義、表現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開啟先河。
本文取材自【三聯書店】出版的《當蘇格拉底遇上金寶湯》的梵谷篇: 藝術家的「瘋癲」與「自由」。